4000-987-981
当我们聊起原生家庭,我们在聊什么?

“你越来越像你妈妈了...”

 

不久前老公无意间的一句话,让我想了好几天。

 

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,我最怕也最讨厌的,就是我的妈妈。她这个人控制欲极强,在家什么事情都要听从她的。

 

做家务时,她要站在我的旁边,要求我按照她的步骤,少一步都不行:

 

用水冲洗碗,再用洗洁精,洗的时候,必须顺时针旋转去刷洗碗;

 

冬天出门前怎么穿衣服也要听她的,里面必须穿什么样的毛衣,外面外套的扣子要全部扣上,拉链的衣服那个链头必须拉到中上的位置;

 

我的书包也是她手把手的教我整理的,课本在一个袋子,试卷在另外一个袋子。隔段时间她还会检查一次,乱了就会被她臭骂一顿;

 

好像从小像个机器人一样,被她操控,自己的个性已经被踩踏的无踪无影。

 

 

有了儿子以后,我希望他的一切行为都按照我的想法,当这个念头出现时,我想到了妈妈,是她让我变成这样,我又用从前我最讨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。

 

那段时间,我总是思考:我的自发行为,真的要一切都按照自己妈妈的样子吗?这到底是为什么啊!

 

和栀心的老师聊过之后,我瞬间就通透了。原来,一切行为都是和性格有关,我的妈妈爱掌控,我的性格居然有意无意中和她一样。

 

从这一天起,我理解了她,也理解了自己,也理解了自己的孩子。

 

她的出发点和我现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出发点并没有什么两样:我觉得为孩子好的东西,孩子只要按照我所要求的去做就不会错呀!

 

其实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,不是原生家庭,而是我们的认知。

 

成长的宿命,就是刷新你的认知,突破你的局限,超越你的原生家庭。

 

 

现在网上有一个词叫做“伤二代”:

 

生活习惯不好,是原生家庭的错;

恋爱婚姻不顺,是原生家庭的错;

亲子关系不良,还是原生家庭的错。

 

现在解读原生家庭的自媒体特别多,当心理学被慢慢普及,“原生家庭”一词也被许多人知晓。我们逐渐发现,人的思维、情绪、人格等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。成年后的亲密关系,职场社交,还有造化弄人的命运,都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。

 

它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,无形之中在牵引着我们人生中的种种。

 

但在看这些概念之前,我们一定要有个认知:了解原生家庭,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深地了解自己,更深地了解他人。了解自己,不是怪罪于谁,不是说谁对谁错。

 

就像去医院看病一样。你是个“病人”,现在内心有很多创伤,而分析原生家庭,就是为了找病因,然后主动吃药,恢复健康。

 

但是如果只把这个病因作为借口,你自己如何才能获得成长?

 

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经历过混乱的人际关系,对他的人格各方面的斗争影响很大,这可以说是一个悲哀的境地。

 

之前看过马思纯关于原生家庭的采访,她说她的家人对她的教育是要她“听话、懂事、要乖,要让着别人。”马思纯说家里人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让她听话,家里人让她不要自我,要看别人怎么做。

 

 

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小孩,到后面很大概率上会叛逆,会自我,小时候可能迫于家长压力不得不乖,不得不听话,但是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了,可以自己选择了,家里人管不到了,就会放飞自我,或者说是开始追求自我,总的来说就是,成长过程中家长越不让做的事情,偏偏就越想做。

 

 

所以后面她得了抑郁症,交一个黑点满满的男友,都是意料之中,长期在家人各种要求下成长,怎么可能不叛逆呢?

 

 

但是我们该怎么去理解我们所经历的童年期焦虑呢?

 

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,不是原生家庭,而是我们的选择。生活是朵玫瑰,娇艳欲滴,却带刺。有人看到了花,有人只看到了刺。

 

原生家庭也是这样,明知道幼年旧事,早成为过去。之所以揪着不放,是因为怨气既生,犹如毒火燃起,风助火势,火借风威,就会越烧越旺。最终失去理性,陷入失控。

 

我们作为成年人,当意识到伤害后,自己也还有很多可以把握的机会和空间去改变。一味地向原生家庭要道歉,讨债,可能是最难和最无效的方法。
 

 

那要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呢?
 
首先:要离开和放下,不要执着于父母的道歉。
 
很多人一直为父母不能向自己道歉而痛苦。他们一直企图和父母沟通,希望父母能理解和支持,并能为过去道歉。然而他们父母的封闭在过去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,最终也成为不了年轻人心中的理想父母。
 
双方就僵持在那里,无法向前。
 
其实,与其让父母变成你心中的理想父母,来抚慰心中受伤的小孩。不如,和他们分离。让自己或者发展其他亲密关系来养育自己这个内心受伤的小孩。
 
其次我们要讨论的是:放下,并不是说假装看不见原生家庭和父母对你的影响。
 
对原生家庭模式的探讨,帮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模式觉察。尤其是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,这一点极为重要。
 
曾经有一位来访者,她的丈夫或者婆家人只要跟她产生一点小冲突她就浑身瑟瑟发抖,甚至好几次被气到昏过去,去了医院查了却又查不出什么问题来。
 
在做过几次咨询后,她意识到:她小时候,父亲性格非常粗暴,家里的孩子有一点不顺从,就先是脸色一沉,接下来就是打骂相加。所以,她一和别人产生冲突,就吓得不得了,或者就自己先手脚冰凉起来。
 
知道这个原因后,栀心的咨询师帮助她认识到这不是她的错,同时,她的先生或者工作中的其他人不是她的父亲,不应该承担她对父亲的移情。
 
渐渐地,她学习到,每当要发作时候,她就做深呼吸。她知道自己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和反应。
 
我们给过去的经历“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”,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。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,而是由自己选择的,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。 

 

 

曾经站在阴影中的人,更有寻找阳光的渴望和捕捉微光的能力。
 
如果你也有原生家庭的创伤,得到道歉,让你释然,那自然是最好的。
 
如果不能,不要让你曾经的苦难成为绊脚石,至少你可以离开这个怪圈远一点,去构建自己的亲密关系。

 

当你脑海里再出现下面这样的画面时:

 

我不好,我不行,我不配。爸爸妈妈都认为我不配,那在别人眼中更不用说了
 
都是我的错,我不应该那样说,我怎么情商那么低,连个话都不会说
 
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情绪,当自己感到委屈愤怒的时候,不敢表达,不会表达
 
都是我爸妈的错,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很大,都怪出身
 
我的性格,脾气不好,工作不好,没房没车都怪我爸妈。他们满足不了我

 

你要意识到,人不可能自欺欺人地过一辈子,正视过去,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现实。父母不是完美的,我们也不是,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,他们也是第一次过他们的人生,以前觉得他们那些很不可思议的选择,其实都是他们当初的无奈和迷茫。

 

只有承认原生家庭有它自己的局限性,承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恨、爱、愤怒、羞愧、伤痛、挫败等情感,才能降低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。

 
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强迫性重复”,我们的很多行为模式虽然不健康,但是熟悉,而熟悉带来的感觉是安全。我们自己改变之所以很难,不是因为它真的很难,而是因为你留恋熟悉又安全的感觉,所以不去改变。

 

那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识别到这些“安全却不健康的行为模式”。在识别之后,再决心改变。把问题推给父母,自己不去改变,是最省力的。但这并不会帮助我们改变什么。

 

有用的是怎么改变自己,让伤害到此为止,让救赎从现在开始。

我要咨询
留下您的问题,让我为您解答吧!
*资料仅用于情感分析,严格保密
咨询问题
立即咨询
立即咨询
提交问题